假如机器人在外观和动作上越来越接近人类,甚至有了通用AI作为“灵魂”驱动时,人类是将得到一次生产力的大升级,还是面临恐怖谷效应理论的真正到来? 2024年,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持续升级,人形机器人距离超越编程,进入拥有“灵魂”的新发展阶段,似乎越来越近。 作为被很多人看好的一个新质生产力领域,人形机器人目前到了怎样的发展阶段?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我们一同到大湾区寻找答案。
人形机器人正在新能源汽车总装车间“实训”
已进入汽车工厂闭环实训 人形机器人产业处于爆发前夜
总部位于深圳的优必选,是中国首家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上市公司,他们于2023年底在港交所正式挂牌,创造了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规模的IPO的纪录。这只股票在今年3月初一度冲破300港元大关,最高报328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涨264%。 成立于2012年的优必选从小型机器人起步,2018年推出第一代大型人形机器人Walker。走进这家企业,记者注意到,如今其大型人形机器人已经经历了5代产品迭代。2023年优必选在港上市时,正是由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为自己“敲锣”。 就在今年1月初,能做“滑蛋虾仁”“千贝烧鸡”和“油生菜”等中餐菜品的斯坦福大学ALOHA机器人,一度登上社交媒体热搜后不久,兴业证券随即发布了一份研报指出,预计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达343.3亿美元。这一预期,主要来自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商业、家庭等场景给想象空间。 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也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目前处于爆发前夜,在大模型的赋能下,它们会变得更加聪明。 据介绍,优必选现在已经具备全栈式的核心技术,而这样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也只有本田、丰田、索尼、三星等为数不多的几家。此外,优必选目前形成了“硬件+软件+服务+运营”的商业生态,跑通了人工智能教育、智慧物流、智慧康养、人形机器人等商用服务场景,截止2023年底,在全球取得了超过2100项专利。 在谭旻看来,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包括加速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以及针对制造业进行技术领域的改造升级,他尤其提到了要以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 2024年初,机器人公司Figure将旗下第一代人形机器人送进了宝马的工厂,波士顿动力也公布了自家人形机器人Atlas搬运汽车零部件的视频,两家公司不约而同地将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出生地”优先选择在了汽车工厂。 据谭旻介绍,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目前已经在新能源汽车总装车间“实训”,并作为机器人工人开始服务。 “在工业制造中,会有很重要的需求,尤其是柔性化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之前是由人来完成的。”谭旻说,人形机器人的不断升级,有望在未来解决缺蓝领短缺和人口老龄化下的劳动力刚需问题。 记者看到,在蔚来汽车总装车间上,针对工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进行“实训”。机器人会像人类工人一样,在真实的流水线上步行,找到用工重复性、高精准化(比如蔚来汽车的安全带检测)、柔性化需求,然后在机械臂、灵巧手、高精度摄像头等设备的配合下完成工作。 这一实训过程,其实就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蹒跚学步”。而GPT (生成式预训练模型)的爆发,让行业看到了通过堆叠算力,通过软硬件结合,实现人机多轮交互的高度智能化,用“具身智能”为人形机器人赋能的全新路径。 谭旻认为,人工智能迈向AGI(人工通用智能)的过程中,技术奇点可能会提前,机器人就会变得像人一样聪明,这是人形机器人“大脑”发育的挑战;相应地,人形机器人“小脑”的发育同样重要,即人形机器人对于本体的控制、运动性能的提升,这背后涉及复杂的系统协作、零部件整合等挑战,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攻克。 除了“大脑”和“小脑”之外,人形机器人本体制造成本需要进一步下降,才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谭旻认为,如果人形机器人想要成为一种新质生产力,其智力发展水平大概还需要3到5年时间,而在具体的落地应用上,人形机器人目前已经进入了产业“实训”阶段,正在实现“从0到0.1”的探索。 “今年应该是工业制造领域使用人形机器人的元年,如果能完成从0到1的突破,就意味着完成、跑通了商业化。”谭旻说。
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 推动人形机器人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
“人形机器人进入生产服务场景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技术成熟度、成本效应,还有社会接受度。”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到,目前的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比如运动控制、感知能力、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但是想推动广泛的应用,还需要在可靠性、耐用性、安全性方面进一步提升。 另外,成本也是影响人形机器人推广的重要因素。过去,人形机器人动辄就要百万美元的售价,经过数年发展,其售价依然不便宜。西部证券发布的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硬件成本目前仍较高,总成本约为55万元,其中,旋转关节、线性关节、结构件、灵巧手等在成本中的占比都比较高。不过,随着特斯拉不断发挥产业链优势,核心部件国产替代加速,成本有望大幅下降。 在王鹏看来,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人形机器人的零件和制造成本会逐步降低。不过,在推动普及的同时,公众对人形机器人认知和接受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最近一段时间,人形机器人发展明显提速,除优必选外,小鹏、宇树、智元远征、逐际动力等一批国内企业的原型机面世,部分产品已经在汽车制造、陪伴、康养、物流等场景中发挥能力。但离谭旻所畅想的,比人类数量还多的人形机器人,进入千行百业仍有差距。 “人形机器人行业拐点的到来,主要取决于产品本身、市场需求以及政策法规。”王鹏以制造业场景为例谈到,比如说,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对于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制造了有迫切需求,而人形机器人若能够满足这些需求,就会迎来所谓的行业拐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