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http://www.weld21.com 2014-01-26 09:03 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题主线。在经济领域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着力推进转型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就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完成政府目标任务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淘汰步伐。这种说法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有失偏颇。目前,我国很多省份产业结构的现状是,传统产业比重大、整体水平较低,高新产业比重小、发展缓慢,难以有效支撑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不仅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还要重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传统产业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技术落后、整体竞争力弱。当前我国很多传统产业的技术主要依靠大量引进设备,引进技术设备后未对其进行消化、吸收,进而具备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传统产业中大型企业开始重视自主研发能力,但研发机构并未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开发项目数量以及研究人员的匮乏束缚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次,产业链低端、缺乏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不高。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传统企业在产业链上逐步朝中端发展,但距离高端部分仍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引进而未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传统产业的发展逐步遭遇了瓶颈期。再次,粗放型增长特征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由于自身特质的限制,很多传统产业面临着规模、污染、技术含量、耗能等问题。另外,由于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增加,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使传统产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越来越明显。最后,产业布局不合理。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仍然困扰着各个地区的发展,大力建设的产业园区由于未进行合理规划,使得地方之间和行业内部竞争同构化,过度竞争,造成产能过剩现象日趋明显,社会资源大量浪费和利润空间相对缩小,不利于发挥专业化分工协作效应,削弱了地方生产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竞争能力。

  面对上述问题,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具体路径有:

  统筹协调助推传统产业链条化与集群化。传统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一个科学、合理、集约发展的产业链条,需要产业链条的下游、上游合理发展,既要让下游企业助力上游企业,又要将着力点放在发展上游企业上,同时协调推进相关的服务产业的配套设施,构建起一个结构合理、流通顺畅、功能分明的现代产业体系。要着力推进传统产业发展的结构化创新,由分散的中小企业、块状经济转向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的分工协作联合体,逐步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联动提升型的产业集群。

  科技驱动助力产品的高端化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当前,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在产业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的关键要素在于是否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是否具有高附加值及高品牌效应的高端产品。因此,一方面要注重产业的优化升级,努力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行业主导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技术品牌。这就要求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进度。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淘汰落后产业,形成园区的特色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应构建就地转型为主的模式。对于传统产业中的众多优势企业和潜力企业,应通过技术改造,培育品牌,实现就地转型升级,逐渐培育成高新技术企业或提升竞争力。另外,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动力和关键抓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园区的发展切忌大而散,应当从重视数量转到重视质量的方向上来,坚持发展特色园区,形成具有竞争力和聚集力的产业园区。

  注重生态保护,建构集约、绿色低碳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应当注意在传统产业中鼓励发展绿色、低碳类的产业,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技术和设备。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新模式。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围绕核心的地方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努力实现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循环利用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积极促进企业内环保系统的优化升级,不断提升资源的综合利用及可持续利用的效率。用绿色、低碳型经济发展理念指导传统产业转移和原有工业园区的改造,形成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

  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最终方向仍然需要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向战略新兴产业升级并不是摒弃传统产业,而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嫁接”或“孕育”新兴产业,或者通过两者的融合、协调发展来实现。需要合理利用传统企业现有平台、市场、网络等资源优势来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建立与战略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外部环境。从组织上积极探索适合现代企业发展模式的管理机构和运作团队;从制度上积极探索规范化的现代公司治理机构;从管理上积极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相关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金融政策及土地政策等保障传统产业向战略新兴产业转移的力度,不断加强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筹规划和衔接,制定远景规划和发展模式,逐步形成集群内企业间上下游联系紧密、相互依存的发展模式,探索和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运作模式和发展规律。


页面功能 】【返回首页】【关闭
更多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国际五金业发展不均 产业结构尚需调整(01-23)
·2013经济区间调控“交卷”:GDP同比增7.7%(01-21)
·人民币外升内贬为全球经济举杠铃(01-16)
·2014全球经济大惊喜——美国消费回暖(01-09)
·2014年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分析(12-27)
·矿业央企产业升级财政出钱支持 最多不超过5亿元(12-19)
·中央财政将滚动支持激光产业 培养产值超50亿龙头企业(11-22)
·广州工业机器人制造和应用产业联盟今秋宣布正式成立(11-18)
·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判及四季度展望(11-05)
·2050年中国经济或超过美 今年全球GDP料增2.9%(11-01)
热点文章 更多>>>
会员动态 更多>>>
网站动态 更多>>>
论文集锦 更多>>>
特级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焊接21世纪-中国焊接器材网 技术支持:3w2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