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组织焊接、数控车、数控铣等6个项目的选手参加了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这是自世界技能大赛举办61年来我国代表团首次参赛。我国焊工选手裴先峰在有31个参赛国(地区)优秀选手参加的焊工比赛中获得银牌,较好地展现了我国技能教育培训的成果和青年一代技能人才的风采,为祖国和人民增添了荣誉。日前,中国建设报记者就大赛的有关情况采访了大赛的中国专家、中国焊工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副秘书长张友权。
记者:请介绍一下世界技能大赛的情况?
张友权:有技术工人的“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西班牙,是由世界技能组织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的宗旨是促进各国青少年之间的技能交流,提高国内技能水平;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职业培训制度及方法的信息交流。自1950年起,随着欧洲、亚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各国(地区)选手的相继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成为真正的国际技能赛事。目前,世界技能组织共有52个会员国,分布在5大洲。从1971年举办的第21届世界技能大赛开始,世界技能大赛改为逢奇数年由各会员国申办。
记者:我国是哪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的?
张友权:2010年10月,在世界技能组织牙买加大会上,我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并成为正式会员国。
记者:请介绍一下大赛前期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张友权:大赛前,了解并掌握有关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非常重要。在大赛的过程中,无论是选手,还是专家和翻译,都需要严格按照大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办事。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以及中冶集团领导和中国焊工培训基地领导的大力支持,在他们的努力下,于2011年5月、2011年8月邀请到大赛焊工首席专家保罗来北京对我们进行指导。特别是2011年8月,保罗带领澳大利亚参赛选手来到北京,与中国选手完全按照大赛的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的要求进行了模拟比赛,使我们对大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特别是对各模块的评分细则有了准确、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其应用到对选手有针对性的培训之中。在充分掌握大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的情况下,我们对选手的技术训练更加从难从严。
记者:参加国际性的比赛,您认为什么最重要。
张友权:我认为,选手的基本功和心理素质很重要。
大赛的项目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给我们的准备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焊工竞赛项目由4个模块组成,但只有第一模块的图纸在技术工作文件上公布了,其它3个模块的图纸需要在大赛前3个月公布。即便如此,第二模块指定的4种焊接方法共39条焊缝在大赛的前4天也要在首席专家的主持下,由所有专家投票选取其中的30%进行改变;第三模块和第四模块的焊接方法是指定的,但同样也需要改变部分结构件的装配位置。第一模块低碳钢组合件虽然只有5个考试件,并公布了图纸,但不同的焊接方法和焊接位置却有22个提案,而且仅在大赛前4天由专家抽签决定采用其中5个提案。针对这种情况,中国焊工项目专家组要求中国焊工项目教练组必须完整摸索、制定出第一模块22个方案的全部焊接参数,指导选手学习使用掌握,并且保证能够在外观检测和X射线探伤检测中取得好成绩。仅这一项,工作量就相当大。
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坚决执行了这个方案。我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大赛,考的还是选手的基本功,如果基本功练得非常扎实,无论赛前临时怎么改变焊接方法和焊接位置,选手都能沉着应对。
记者:大赛前是如何对选手进行心理辅导的?
张友权:在训练时,我们要求选手要抱着一颗平常心刻苦训练。同时,我们科学地帮助选手树立和强化自信心,通过赴英国参加热身赛、与澳大利亚选手同场竞技,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竞赛时,我们严格执行有关领导的指示:为选手减压。在赛前的动员会上、到达伦敦后,我们都一再对选手强调,进入赛场,就不要去想结果、想奖牌,只要考虑在技术细节上该怎么做、怎么在赛场上展现日常的训练水平就足够了。在英国,连续4天的赛前半个小时与选手交流中,我要求选手的只有一件事:按照国内的训练做,从设备通电、材料检查、气体检查、参数调试,一步一个程序。我要求选手不要去想着超水平发挥,能够发挥出训练时80%的水平即可,要做到:我表现、我快乐。通过以上的方法,选手在赛场上基本没有出现紧张失常的情况,比较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模块X射线探伤的比赛中,我们的选手还拿到了满分,为中国获得银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赛后,选手们都认为这次能获得好成绩得益于心态的稳定。
记者:我国选手在参加比赛时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张友权:通过这次大赛,我认为,我国选手的技术水平、语言方面有待提高。就4个模块的焊接来说,我们的焊件与高水平的选手相比还有一定的、甚至不小的差距,主要反映在压力容器的外观检测上面。我认为,通过改进,在铝合金结构、不锈钢结构以及第一模块的焊接质量方面我们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今后,我们将加强选手技能操作基本功的强化培训。
此外,非英语国家的代表队虽然有翻译,但是选手不能像英语国家的选手那样在第一时间获取由首席专家用英语讲述的大赛要求,相对来说会对心理产生一些影响。因此,加强对专家和选手英语的听力、会话能力的教育和培训非常有必要。
记者:通过比赛,您认为我国选手与国外选手的差距有哪些?
张友权:在比赛中的差距首先表现在耗时约10个小时的第二模块压力容器的焊接上。在这个比赛环节,有4种焊接方法、39条焊缝,对选手的综合焊接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应该说我们的选手在铝合金结构和不锈钢结构的焊接中进步很快,也充分发挥了水平,分别获得8.6分、8.2分,而高水平的选手获得9分~9.5分。
纵观本次大赛,除了准备工作、培训时间短的因素外,我们在训练中也缺乏与大赛相同的钢材(包括铝合金、不锈钢材料)以及焊条、焊丝、药芯焊丝、二氧化碳保护气体等焊接材料。而国外的代表队在日常培训中使用的钢材、焊材与大赛规定的是相同的,因此,他们在比赛时的焊接参数不需要改变,焊接姿势和焊枪位置都不需要调整,而我们的选手必须随着各种材料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因此,也就容易造成焊接缺陷和失误。譬如,不锈钢结构的焊接,国产的不锈钢板厚度标称2毫米,实际上只有1.8毫米左右,在比赛时选手面对足尺寸的2毫米的不锈钢板就必须改变调整。在比赛时,由于我们的选手调整不够,造成焊缝未能全部焊透,由此影响了后续评分。这个因素同样影响了我们在其它模块的分数。
记者:怎样才能规避这些不足?
张友权:这是我国第一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国外代表队的高水平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我认为,只有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培养水平和能力的建设,才能使我们从制造大国顺利走向制造强国。
|